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驱动式”学习路径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吴艳丹

咸阳市实验中学 712000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通过构建“问题驱动式”学习路径来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效果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对一个高中物理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多阶段的教学实践与观察,深入分析了问题驱动式学习路径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问题驱动式学习路径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对物理知识的深刻理解。研究过程中还揭示了在实际实施中遇到的若干挑战,如学生初期适应困难、问题设计难度控制等,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

问题驱动式学习,高中物理教学,学习路径构建

正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物理教学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转变。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路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成为了物理教学改革的关键课题。“问题驱动式”学习路径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和现实关联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物理知识体系,已逐渐成为一种受到广泛关注的教学模式。高中物理教学实施"问题驱动课堂"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本研究旨在系统构建“问题驱动式”学习路径,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对学生物理素养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可行性与挑战。

一、问题驱动式学习路径的构建

1.1 问题驱动式学习路径的设计原则

在新课程背景下,问题驱动式学习路径的设计需要牢牢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兼顾知识的系统性与应用性。问题设计应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其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同时具备足够的挑战性和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2]。问题应具备层次性和开放性,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构建系统的物理知识体系。问题的选择应注重知识点的整合,确保通过解决单个问题,学生能够将多个分散的物理知识点有机结合,形成更为系统的物理概念框架。例如在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涉及动量变化和实际应用的问题,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深化对物理原理的理解。问题设计还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紧密关联,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和信心。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仅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还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上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1.2 问题的选择与设计

在问题驱动式学习路径中,问题的选择与设计是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参与度。有效的问题设计应围绕课程的核心概念展开,并具备挑战性和现实关联性,能够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和应用物理原理[3]。问题的选择应依据教学目标,聚焦于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内容,例如,在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设计“如何解释交通事故中的动量变化?”这一问题,不仅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还引导他们思考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的设计还应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确保问题的难度既能挑战优秀学生,又不会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感到畏难。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可以采用递进式设计,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步引导学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最终在多层次的思考过程中全面掌握知识。此外,问题的设计应当具有开放性,允许多种解答方式和思维路径,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通过讨论和实验等多种方式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案。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在物理学习中获得更为深刻和持久的理解。

1.3 教学情境的构建

在问题驱动式学习路径中,教学情境的构建是激发学生思维、引导深度学习的关键。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具体生动,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和应用知识的平台。情境设计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问题,使他们能够在熟悉的情境中探索物理原理,从而增强学习的现实感和应用性。例如,在教授“电磁感应”时,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生活中的发电机工作情境,展示如何通过改变磁通量来产生电动势,这不仅让学生直观理解电磁感应现象,还促使他们思考如何在不同条件下优化电动势的大小。

构建教学情境时应注意情境的真实性和复杂性,确保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探究。通过使用多媒体资源、实验演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动态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情境中主动参与、互动和探究。例如,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时,教师可以提出相关问题:仰望天空,或许能够看见满天星斗,甚至还会看见人类送到天空的人造卫星.此时需要学生思考人造卫星如何飞向天空,为何不会掉下来?使学生结合相关教材以及图片,思考问题[4]

此外,教学情境的构建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质疑,鼓励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提出新问题,并通过实验或讨论来验证和修正自己的理解。这种开放性情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还促进了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教学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实现了物理教学的深度转型。

二、问题驱动式学习路径的实证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聚焦于一个选定的高中物理班级,研究对象为该班级的全体学生。研究分为多个阶段进行,首先在常规教学中引入问题驱动式学习路径,逐步实施并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与参与度。每一阶段的教学实施后,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分析和小组讨论记录等多种途径,收集教学过程中的数据与反馈。同时,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个别或小组访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与认知变化,获取学生对问题驱动式学习路径的真实感受。每一阶段结束后,教师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反思,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与优化,以确保下一阶段的教学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

2.2 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

在整个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系统地实施了问题驱动式学习路径,旨在通过动态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研究过程中,每个教学单元开始前,教师设计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探索物理概念。例如,在教授“电磁感应”时,教师通过设置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验证。教师利用课堂观察和学生反馈,记录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思维过程、参与度及表现变化[5]

在数据分析环节,教师对课堂讨论记录、学生实验报告及日常作业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重点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能力、物理知识理解深度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变化。通过分析发现,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显著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对物理概念的深刻理解也得到了增强。此外,教师结合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评估问题驱动式学习路径在促进知识应用和综合能力发展方面的有效性。为了确保数据分析的科学性,教师还对学生的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挖掘学生对教学模式的真实体验与潜在需求。

2.3 研究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问题驱动式学习路径在提升高中生物理学习中的效果显著。学生在问题解决能力、物理概念理解深度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进步。在课堂观察中,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物理问题时展现出更强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日常课堂表现中,还反映在学生的实验报告和作业中,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进行知识整合和应用。

通过对学生访谈数据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问题驱动式学习路径对学生学习态度的积极影响。大多数学生表示这种教学方式增强了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更愿意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探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积极性也有所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同时,部分学生在访谈中提到,尽管问题驱动式学习路径具有挑战性,但通过反复探究,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更加牢固,且在面对类似问题时更加自信。

然而,研究也发现了在实施问题驱动式学习路径时可能遇到的挑战。一些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这种教学方式时,因问题难度较大而感到压力,特别是在时间管理和自主学习方面存在一定困难。这提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这一路径中受益。这些发现为进一步完善教学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为物理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

三、教学案例分析

3.1 案例一:电磁感应教学中的问题驱动式学习

“电磁感应”教学中,教师以“如何在发电机中提高电动势的大小?”这一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构建了一个基于实际应用的教学情境。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电磁感应的原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逐步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让学生回顾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展示磁通量变化与感应电动势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和疑问,例如磁场强度、线圈匝数与感应电动势之间的具体关系。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通过设计并实施一系列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些变量对感应电动势的影响。学生通过改变磁铁的运动速度和线圈的匝数,测量并记录不同条件下产生的电动势,逐步理解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核心内容。教师在此过程中不仅提供了实验指导,还鼓励学生针对实验结果进行批判性分析,探讨可能的误差来源和改进措施。

通过这一问题驱动式学习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电磁感应的理论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在实验中验证和应用这些知识。学生在合作讨论中还逐渐养成了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能力,能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复杂物理概念的理解。这一案例表明,问题驱动式学习路径在提升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3.2 案例二: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的问题驱动式学习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贴近生活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利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交通事故中的碰撞过程,以判断事故责任?”这一问题不仅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还需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师通过播放真实的交通事故视频,展示车辆碰撞前后的运动状态,引导学生思考在碰撞过程中动量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分组讨论分析车辆在碰撞前后的速度和质量变化,计算碰撞过程中的总动量。通过这些讨论,学生逐步理解了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并认识到动量的守恒在封闭系统中如何起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需要考虑能量损失、碰撞的方向以及不同类型碰撞(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的影响,这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此外,学生还被要求提出可能的假设,例如假设一个没有外力作用的理想情况,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以分析事故中的动量变化情况。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和分析,还掌握了如何通过物理学的视角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

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明确分析的步骤和方法,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团队合作不仅有效解决了问题,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最终,这一问题驱动式学习案例使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在物理学科中的综合应用能力,为未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与实证分析,可以明确问题驱动式学习路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实践价值。研究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还能够加深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同时,研究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实施上的挑战,如问题设计的难度把控、学生的适应过程等,这些都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1] 徐建锋.高中物理实施“问题驱动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成才之路,2017,(31):60-60.

[2] 黄金辉.高中物理实施“问题驱动课堂”的教学方式实践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09):65-66.

[3] 刘华宝.高中物理实施问题驱动课堂教学实践探讨[J].成才之路,2017,(03):35-35.

[4] 孔兵.探索问题驱动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2,(12):62-64.

[5] 王祥斌,黄玉娴.高中物理“问题驱动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1,(05):9-1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