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现思想教育目标的策略
摘要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教学质量;认知
正文
面对新版教材《道德与法治》,我们要积极的去寻找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适当的进行创新和更改,让学生在合适的环境下有更深的体悟,将学习活动展现的更为具体,学习的内容也更有价值,这不仅需要学生的努力,也需要教师培训以及指导,两者并驾齐驱,在道德与法治道路上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一、着眼理论实践 积极探索新径
( 一 ) 理论实践相统一的研究背景
最新一期思想品德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其实是一个以初中生为中心,关注初中生的生活与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他教会初中生在生活中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等。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其实是将学生的思想品德作为重要的学习目标,它主要体现在思想、创新、实践还有人文特点这些方面。但这几个特点中,实践的特性是最基础也最有影响力的,只有把实践性发挥好,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人文性、创新性还有思想性都能发展出来。因为只有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去投入到生活和学习当中,真正领悟到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真正意义,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一个真正优秀合格的初中生。
(二)积极探索实践探究活动的育人新径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通常都是通过实践来证明自己想法的真实性,也就是说,自己的思维是不够完善的,需要通过实践来进行证明,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中,运用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才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和激发出他们思维的真正领域,如果将实践和理论结合的话,那么两者就会发挥出不一样的效果,实践检测理论而理论又依附于实践,这样的教学才可以真正的让学生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就应该通过实际的教学去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课程中能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操作能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其实是需要一步一步的摸索的,只有摸着石头过河才能将周边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印在脑海里,这样的话,不仅能够锻炼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出他们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比如在教授七年级《我们的情感世界》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单元的角度去设计一些实践活动的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从学习目标,还有活动内容当中入手,增加一些创新性,趣味性十足的活动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最后也可以把整个课堂的活动记录下来,让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意见去更改教学方案,不断地设计出更为合理的教学模式,推动思想与道德课程的发展。同时,教师要时刻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联系本校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去设计一些适合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比如设计出复旦校园文化,通过一些复旦的情感故事去美化课堂教学,让他们感悟到教学内容的价值所在,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各个小组进行讨论和探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过程加深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还让他们深刻融入到课堂中,活跃了课堂,实现课堂的有效价值。从生活中去把握教育是名人一直所推崇的,教育从生活中开始,也时时刻刻的存在生活当中,教师们要让学生多去关注生活,关心社会,从生活的角度去深入学习,现如今,社会上的孩子们都有一个共通点:他们都对社会的点点滴滴充满着好奇心,对社会上发生的事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与此同时,学生都是每一个不同的个体,有自身认识水平的差异,也有不同的情感态度,所以就需要把握住每个学生展现出来的差异特点,在课程中设计出适合所有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差异的基础上去布置作业,每个学生在按照自己的情况和特点去选择性来完成,这也是充分的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表现。
实践探究活动其实不仅是对课堂内容的一种生化作用,也是对生活指导的一种特殊路径。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教师将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运用到课程内容当中,这其实是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课堂更为生动化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对于学生去理解课文内容以及学习课文知识点,解决生活问题都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在以往的学习中了解到,知识中的知识逻辑和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生活逻辑其实都是相通的,逻辑本身就是在生活和教育中反复横跳的,教师在设计课程教案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科的知识背景,还有学生们平常生活经验等等,去探寻一些趣味性的话题和主题,让他们在这样有意义的课程活动中,深化自己的认知。
二、立足课堂内外 勇担育人使命
中国当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句话“生活即教育”。这其实也是教育认识的一个新的高度,他强烈的指出了教育真正上的本质和特点,提出作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需要跟随生活,把握生活的,还要从生活中将教育延续下去。
(一)引导学生探究 着力能力培养
在初中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学会运用实践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们主动去探究和思考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解决方式,相信这样的指导下很容易就能把握住初中教学课程的重点内容,又回到上文所指的复旦这项研究——《复旦家话》,其实是一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根据已经学习到的知识,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经验和情感体验去走进这些故事中,探究更多的生活智慧,提升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完善自己的学习认知水平。
(二)基于学生认知 重新建构知识
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初中教学课堂也就是一个知识的生成和传递的过程,教师将教材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解释给学生听,变成学生的知识。这样一个框架模式就是不断地将课堂内容进行加工展示再加工,这样系统性的不断更改和完善,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创设出了一种高效的学习课堂。再过去,教师和学生是很少进行沟通的,通常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根本没有做到师生之间的真正互动,而现在这种教学模式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在精神层面得到了有意义的沟通,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还让教师的教学有了更大的价值。师生都是完整的人,他们相互影响,相互进步,共同努力,都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所以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加入学生们之间的讨论,与他们一起沟通和探讨,共同面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一起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扎根教育实践 勇担育人使命
《礼记 • 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样一句旷世名言,警示着教师和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探究,交流和合作,老师和学生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还可以是朋友知己这样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指导工作中指出“要时刻把立德树人加入到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立德树人不仅是教师的根本性任务,还是我们中国传统民族教育文化的经典传承,这是亘古不变的精神追求,它在未来的教育事业发展中依然矗立不倒,相信我们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育道路中会越走越远,继续担当立德树人的使命,培育出更为健全完善合格优秀的青少年,他们将在学习和生活中熠熠生辉,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其实是在中学生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的一门教育课程,它与马克思主义强烈的结合,为学生授予了一些关于生活还有学习中的常识。根据过去的课程理念,就要从社会生活中去挖掘出教学的本真,要时时刻刻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发展状况、要遵循人类认知发展水平的规律、要着眼于教学未来发展的重要需求、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有方向的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苏学海.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学周刊,2022,(04):185-186.
[2]宁江房.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 启迪与智慧(中),2021,(12):85.
[3]李海霞. 立德树人视角下初中思想政治课德育教育的尝试[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22):57-59.
[4]张冬冬,赵爱虎,薛荣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发展[J]. 科教导刊,2021,(27):169-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