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小学生感恩心理养成的实践策略探究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杨秀芳

广西桂林兴安县柘园小学 广西 桂林 541300

摘要

在社会中孤儿是弱势群体之一,孤儿在缺失父母亲人的环境中成长,在社会的帮助下长大,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孤儿通常具有较强的感恩心理,但也有部分孤儿对此无动于衷,缺乏感恩的情感。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重要情感,是人与社会生活沟通共存的必备感情联系,孤儿受到许多社会帮助,能否具有与受到的帮助同等程度的感恩心理是孤儿小学生心理学科教育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孤儿小学生感恩情感缺失的原因,解读养成孤儿小学生感恩心理的重要性,探究如何通过小学心理实现培养孤儿小学生的感恩心理。


关键词

孤儿小学生 感恩心理 养成

正文

本文系广西省桂林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孤儿爱心工程小学生感恩心理养成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立项编号:2021Z-057)阶段性研究成果。


前言

孤儿从小在缺失父母、缺少家庭关爱和温暖的环境中生存,为了使孤儿健康成长,社会通常在物质、教育、心理等多方面给予孤儿帮助。在社会帮助中成长的部分孤儿由于缺失父母教育造成的心理创伤、有些资助不注意保护孤儿的自尊等原因缺乏感恩心理,在学校中通常也缺乏对小学生感恩心理养成的重视。重视感恩教育有利于帮助孤儿形成完善健全的人格,让孤儿能够真正适应社会,也能够让孤儿在社会帮助中健康成长的同时感受并学习到助人的美德。学校应该在小学心理教育中注意养成孤儿小学生的感恩心理,以此帮助小学生成长为能够积极回馈社会的人。

1.孤儿小学生感恩缺失的原因

第一,通常有很多原因使孩子成为孤儿,例如被父母主动放弃、父母双亡、父母在监狱服刑等,也没有其他亲人照顾,使孤儿只能在缺失家庭关怀的环境中长大,孤独无助地成长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深刻的阴影,因此也造成部分孤儿拥有冷漠、孤僻等性格特点,在社会帮助中成长却不能真正对受到的帮助产生感恩的心理,冷漠面对世界和他人。在缺失家庭关怀的环境中成长也会使孤儿缺乏情感感知和表达的能力,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正常人际交往的能力。

第二,研究表明,人在接受帮助时识别出他人是真诚的帮助才能产生愉快情绪,从而产生感恩的情感。孤儿在社会帮助中成长,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许多针对孤儿的资助活动初衷逐渐改变,偏向作秀式的资助活动出于资助者的私心,让孤儿无法感受到发自真心的帮助,无法产生感恩情绪。同时即使是真诚的帮助也需要考虑到孤儿的自尊和人格,帮助和感恩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平等对待孤儿、以平常心进行帮助,不能产生施舍或可怜的心理,才能让孤儿在接受帮助时产生感恩情感,让孤儿在健康的心态中成长。

第三,小学教育通常忽视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缺乏对孤儿感恩心理的培养,在学校或社会对孤儿给予帮助时,教师往往是居高临下、驱使感恩的教育方式,这样十分不利于小学生完善健康心理状态的形成。

2.对孤儿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孤儿小学生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完善健全人格。孤儿在缺失家庭关怀的环境中孤独无助地长大,这造成部分孤儿拥有冷漠、孤僻等性格特点,在社会帮助中成长却不能真正对受到的帮助产生感恩的情感。在孤儿成长过程中有来自学校和社会的众多帮助,能够满足学生的物质需要,但没有感恩心理会让学生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在生活中缺乏自立的意识和能力,造成学生冷漠面对社会帮助,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孤儿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有利于养成小学生的感恩心理,使学生能够成为热心正直的人,帮助学生养成完善健康的人格。

第二,养成感恩心理有利于孤儿小学生适应社会。每个学生都是将来建设国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进步的一员,拥有完善的人格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实现为社会服务,感恩心理的形成和完善才能让孤儿小学生真正养成优秀的品格。具有感恩心理才能让孤儿小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拥有促进社会发展的素质。

第三,感恩心理能够让孤儿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被社会给予的帮助真正影响,在物质充足的环境中成长之外也能养成良好品格,学会知恩图报的优秀传统,加强对社会帮助的感知,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回馈社会。

3.养成孤儿小学生感恩心理的实践策略

感恩是人在接受帮助时产生愉快情绪从而衍生出的情感,因此感恩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可以被影响被教育出来的。

3.1加强心理辅导

为了养成孤儿小学生的感恩心理,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学科,通过学校中的心理辅导来了解并引导孤儿心理健康发展。由于在特殊环境中成长,孤儿通常性格冷漠孤僻,缺乏感恩情感,因此学校应将感恩教育重视起来,通过开展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理。开展相关心理辅导课程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导学生成为热心正直的人,在面对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时,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或一对一的心理辅导了解并解决孤儿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中相互影响互相帮助,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感恩心理,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团结性和凝聚力。

3.2激发感恩情感

每个学生的成长都需要学会共情,只有拥有共情心理才能更加适应融入社会,共情的表现之一就是感恩的情感。养成感恩心理需要让学生成为充满对生活的热情的人,进行感情教育首先就要激发学生产生感恩的情感。教师在开展感恩教育时需要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让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好,也能够成为心理状态健康完善的人,从而在学校中健康成长。教师在日常心理教育中需要与学生和谐相处,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心理状态,和学生融洽相处,带领学生开展感恩活动,观察学生的表现为学生在活动中树立榜样,让学生在同龄人的影响下真正理解感恩的意义,从而促进感恩心理的养成。

3.3融合生活教育

感恩心理的养成不仅需要学校开展教育,也需要通过生活中的点滴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孤儿的主要生活环境是校园,因此学校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恩教育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时需要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手段,比如校报、标语、校园广播等形式,向学生宣传感恩的意义、行为以及学生自己写下的感恩心得等,让学生在校园中时刻感受到感恩教育,逐渐加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学校中的各学科教学也可以融入感恩教育,教学时利用学科的特性,发掘学科中蕴含的感恩教育素材,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加强对感恩的认知,从而加强感恩心理的养成。此外也可以利用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宣传感恩教育,或带领学生观看相关影片,让学生带着充足地兴趣主动接受感恩教育。

3.4开展实践活动

感恩教育的实现不仅要开展课程教育,也要引导孤儿小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会帮助他人的感觉,从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有利于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在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感谢过程中体会到感恩的重要性。学校可以开展去养老院或公园体验志愿者工作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他人、主动提供帮助,体验成为助人者的不同,感受得到他人感谢时的成就感,从而促进自身感恩心理的形成。学校也可以利用相关节日来进行感恩教育,例如教师节、感恩节、国庆节等,在相应节日开展感恩教师、感恩祖国、感恩社会的活动,让学生在感恩活动中进一步增强感恩心理。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也可以实施合理的奖惩措施,对于学生做出感恩的行为和不知感恩的言行都给予对应的奖励和惩罚,激励学生接受感恩教育,养成感恩心理。

结束语

在社会中孤儿作为弱势群体受到社会多方帮助,而学校在教育孤儿小学生时,除了进行知识教学,也需要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小学生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感恩心理的形成对学生是否能成为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具有重要决定性作用。学校需要观察发现孤儿缺乏感恩情感的原因,重视开展感恩教育,在学校中采取多种积极的教育方式促进孤儿小学生感恩心理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陈佳伟. “家校和育  向阳而生”——论家庭教育“管养教”模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课堂内外(高中版),2021,(31):6-7.

[2]范艳华.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问题探究——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08):1116.

[3]孙宝兵. 小学生短式网球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6):232-234.

[4]杜柏玲,陈维举. 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资本的实证研究——基于陇南市320名农村留守小学生的调查数据[J]. 甘肃高师学报,2020,25(01):80-8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