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学生幸福感提升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
关键词
课程思政;幸福感;预期—行动—反思;能力发展循环圈
正文
引言
"人类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是十九世纪初英国的企业家、慈善家罗伯特欧文的名言,它高度概括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最终目标。习总书记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讲道:"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身为教师,如何向学生传递幸福的真谛在于奋斗的思想,并在教学过程不断丰富幸福的内涵,是本科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深思的问题。2018年6月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提升大学教学质量,应着力狠抓课程教学质量,并强调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同年10月份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中再次明确提出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那么,教师和学生如何在这个主战场上相互配合,建构一个"教师撸起袖子加油教、学生撸起袖子加油学"的理想愿景,协同走向幸福?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依托,建立成熟可靠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心理学知识是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对学生认识心理教育、重视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习掌握并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解决因学习压力或家庭问题所导致的心理疾病有着重要帮助。如何通过课程承载的思政资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丰富课程本身的教学内涵,帮助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变革能力,让学生在积极投身到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幸福感,真正成为一个能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思政元素助力学生获得学习幸福感的方法
(一)通过思政元素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技术课程的分类算法模块和聚类算法模块的每一个实现人工智能的算法均有发人深省的功效和作用,若能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巧妙运用,就可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例如,在讲授决策树分类算法时,我们设计了"熵值效应"的思政元素,将决策树中的结点拟人化为学生,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熵的意义。拟人化的手段不仅增加了专业知识传授的趣味性,还隐性地向学生传递了大学阶段是个人态度、个人价值观、人际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人类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学实践反馈表明,"熵值效应"的思政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帮助学习落后的学生调整、纠正和校准思想动态,改善其学习状态,进而在努力追赶中获得学习的幸福感。
(二)通过思政元素帮助学生设计以追求学习
幸福感为目标的学习罗盘学习罗盘是一种学习框架。让学生为自己设计学习罗盘的宗旨是要求学生自定航向,以追求学习的幸福感为最终目标,在主体精神和变革能力的自我培养过程中成为自己的人生冠军。对于应用型高校学生,教师如何帮助他们设计学习罗盘?我们挖掘了朴素贝叶斯算法中的简化思想,并将"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的新时代精神作为该知识点的"思政元素"。要求学生在设计自己的学习罗盘时谨记:"目标明确、做好减法;空杯状态、做好加法;不忘初心、一点极致"的极简原则。目标导向、做好减法的含义是要求学生以追求学习的幸福感为目标,坚决摒弃所有影响学习的干扰因素;空杯状态、做好加法的含义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感、好奇心和对新想法、观点和经验的开放态度;不忘初心、一点极致的含义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不忘自己的终极目标,集中精力发扬自己的长处,做一个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教学实践反馈表明,"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的思政元素能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内驱力,在学习中获得胜利者效应,并能成功地将本课程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二、思政元素融入"预期—行动—反思"能力发展循环圈助力学生获得学习幸福感
(一)“预期—行动—反思”能力发展循环圈
2019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发布了"2030学习罗盘",行动阶段表示学生愿意为实现有价值的结果而开展活动。反思阶段意味着学生需要使用自我导向技能和创造性思维技能,促使自我学习连续发生,以采取更好的行动增加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认识。在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借助了能力发展循环圈的3个阶段,通过培养学生的个人主体精神和变革能力,让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幸福感。
(二)思政元素融入能力发展循环圈助力学生
获得学习幸福感的方法与实践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技术课程的"思政"教学采用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手段和方法。课内的教学手段一方面依托专题,采用"短、新、近"的方法,即用较少时间、前沿技术、身边的人物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唤醒学生内心潜在的美好情感,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另一方面采用案例分析与问题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课外的教学手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参加与本课程相关的学科竞赛,并在学科竞赛中培养学生"学会自治、学会选择、学会主动",通过"创造新价值、破难题、勇于担责任"等含有思政元素的行动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进而在塑造高尚品格的同时获得幸福感。下面以本课程中前馈神经网络模型蕴含的思政元素"追求卓越,锻造工匠精神"为例,讲述该思政元素融入能力发展循环圈助力学生获得学习幸福感的方法。
1.解读寓言故事,预判竞赛结果对自身的影响
虽然"工匠精神"是在现代工业社会规模化生产的背景下提出的概念,但究其起源,中国早在4300年前,就出现了有史可载的工匠精神萌芽。在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时,选取了《庄子》一书中"庖丁解牛"的寓言小故事,讲述了主人翁庖丁解牛之所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是长期实践的结果。启发学生在能力发展循环圈的预期阶段认识到:专业技能的获得需要实践,学科竞赛是绝佳的实践平台,竞赛一定能给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带来积极的影响。例如,2019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时,鼓励学生挑选"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智能诊断"的竞赛任务。尽管学生从未接触过完成这项任务所需的深度学习知识,但通过学习前馈神经网络模型,学生们深刻理解了锻造工匠精神需要实践,因此愉快地接受了这项挑战任务。在查阅大量卷积神经网络应用的基础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均通过学科竞赛这一载体得到了提高。
2.寻找技术解决方案,识别行动的主体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是庖丁练就超绝神技的重要保证,庖丁对解牛工作的高度专注源于庖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实践的主体。因此,引导学生寻找技术解决方案时,通过布置一系列要完成的任务清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主体是自己,更愿意面对"高阶应用"的挑战,从而达到变革能力的自我培养。然而,学科竞赛一般以团队为单位,如何通过学科竞赛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变革能力?为此,在竞赛的全过程中,教师辅助了每个团队的队长制定详细竞赛任务列表和完成进度,并将每一项任务落实到个人。例如,在完成用卷积神经网络分割直肠癌CT影像任务时,制定了图像预处理任务、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任务、模型参数优化任务等,并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领取"任务,在完成任务中实现变革能力的自我培养。
3.制订竞赛奖项等级,在反思中创新
反思能促使学生发展自我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基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理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为学生制定"跳一跳"就能获得的竞赛奖项等级,培养学生通过反思不断创新,从而实现竞赛任务解决方案的精益求精。在学生积极参与预期、行动和反思的迭代过程中,许多学生常常不自主地把自己与研究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课余时自觉、主动到学科实验室研究、讨论与分析,把完成竞赛任务当做一项必修课程,无形之中培养的责任感在得到教师、同学或竞赛方的认可时,学生纷纷表示在技术应用中能获得心灵的享受与快乐。其实,学生们通过竞赛获得的快乐来自于团队的共同努力,因为每一个学生"领取"的任务只是完成竞赛任务的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只有紧密相连才能表达整个竞赛任务。例如,直肠癌CT影像的预处理效果不好,将直接导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效果;参数优化不过关,会导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性能;而构建卷积神经网络网络结构的学生,既需要考虑如何将图像预处理的结果作为模型的输入,也要考虑如何选用不同的参数等。因此,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需要相互配合,共同讨论与反思,进而在反思中实现创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EB/OL].(2018-01-01)[2020-12-2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8300763869431330&wfr=spider&for=pc.
[2]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时事报告,2018(5):18-30.
[3]陈翔,韩响玲,王洋,等.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重构与“金课”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9(5):43-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