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教育:问题、价值与发展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吴嘉晓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实验小学 江苏苏州 215200

摘要

新课改背景下,现在越来越重视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希望学生能够拥有全面的综合素质,每个学科的相关学习中都在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美术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绘画能力,也要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提升艺术鉴赏能力。在教学中美术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入美育思想,激发学生主动感受艺术,落实美育的教学。本文将针对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美育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

小学美术;美育渗透;教学研究

正文


引言

在新时期小学美育教育的开展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评定标准随之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美术课堂想要呈现出理想的教学效果,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对美育教育的渗透重视起来积极完善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由此可见对小学美术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方法进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策略综述如下。

一、美育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教育问题

小学美术实际上是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个人情感进行良好引导的一种非常关键的方式在美术教学的这个过程当中教师需要讲解历代中外优秀的作品,尽量地减少时间和空间造成的限制和影响也需要让学生了解一些主流思想当中的美术教育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当中一些教师更多的讲解是美术创作的相关内容严重忽略了艺术家在这些作品里面想表达出来的思想以及作品的具体内涵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对来说是比较匮乏的[1]。因此一些小学生会认为小学美术课堂只是一门文化兴趣选修课难以有效发挥学生美术素质教育的审美价值导致艺术课堂教育效率低下无法有效地将美育渗透于学生心灵。

二、美育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教育价值

加强知识理论指导

不同于其他学科美术教学涵盖的艺术元素较多在指导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审美意识需要建立在理论知识的指导前提。学生调动对小学美术教学学习的积极性后会增加求知欲望在审美体验中讲解美术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掌握和理解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知识素质。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审美素养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社会事物与审美密切相关,如花瓶造型、桌椅造型、书架造型等,当人们有了一定的审美水平,就可以在未来的生活中创造审美元素。小学生正处于认识新事物的重要阶段。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启迪学生美术思维

美术属于视觉意识较强的领域美学元素的创造性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重点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各层次知识水平了解小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和好奇心理注重培养小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素养和美术思维鼓励学生应用学会的知识理论及方法技巧发挥想象力及创新意识来展示自己的美术作品从而挖掘自身的美术思维深度引导学生从美术学科的魅力中体会到真善美情感。

三、美育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策略

(一)利用资源展示美术作品,带领学生认识美

小学美术教材是文字和图画的结合,对某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来说,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但是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故事理解或者实践操作来说,学生可能会在教师的讲述中有所困惑。这时,教师也应该学会利用一些优秀的资源来辅助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下通过使用互联网资源或者技术、在互联网中发掘一些优秀的图片视频纪录片等教学资源,立体化、动态化地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美优秀的美术作品,带领学生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认识美[2]。比如:在“我喜欢的鸟”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在网上寻找一些关于鸟类介绍的视频或者纪录片,并在教学课堂上向学生播放。通过视频的观看,学生能够聚精会神地将精力集中在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上,而且学生也能够通过视频真正地了解教师所要教学的内容、了解鸟类,并进一步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将别人发现的美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受到同等的影响,这对于学生认识美是极为有利的。

(二)立足于教材,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度不足,为保证教学效率和教学进程的顺利推进,采取了较为机械化的方式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轨迹前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美的认识和创造美的能力,与美术学科在小学教育阶段设置的目的背道而驰。对此,在新时期,教师应当及时地做出改变,紧跟美育教育的指导,在立足于教材的同时,贯彻落实新型教育理念,学会信任和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更为自由的发展空间,让学生以自己的思想为主导描绘自己所认识的美好事物,创造自己所想象的美好世界,实现美育教育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到“画故事”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做出简单的示范,让学生理解这一课的整体结构后减少对学生创作的干预,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中自由发挥,切实的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三)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创造和发展美

美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个学生都有对于美的不同理解,而美育的意义在于发展独立的正确审美理念,而不是单一的审美观。因此,教师不能只基于教材和自己的标准来培养学生,而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创造美。只有学生亲身融入到美术的创作当中,才能从自身提升对美的需求以及审美,促进其从内部发生改变。例如,“画自己”这一课,小学美术教师最好不要从一开始就统一标准,让学生要画成什么样子,而应该先以教师自己为示范画自己,给学生讲解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鼻子、眼睛、脸、头发有什么特点应该体现出来等。让学生在教师充满特色的画像里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接着由学生画自己,不过多干预,任学生发挥想象力。对学生的艺术表现都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才能让学生在自我创作中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审美,以及勇敢地在美术当中表达自己,这也是实施美育的意义。

(四)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生活美

在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缺少生活经历,也不能够很好地自主学习,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大多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实践或所感受到的。因此,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好,在渗透美育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联系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根据一些常见的事物、环境等因素,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美。教师可以利用周末的假期时间,带领学生去公园等相关场景开展户外活动,使学生积极把自身的真实感受记录下来,对所看到的景色进行描写。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在此过程中发现生活上无处不在的美好事物,使其在自然界中感受“真”“善”“美”,以便收获更多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加强美育效果。以“认识身边的树”为例,在具体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带领大家来到公园附近的树木专区,让学生观察不同树木都有哪些不同特点。同时,也引导学生将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并在之后的课堂上向其他学生进行分享,把此次户外活动中的树木描述出来,活跃美术课堂气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于树木的印象。此外,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加强对自然界的认知。总而言之,在美术教学中加强美育渗透,不仅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还能够让学生发现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经验,为审美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五)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美好事物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思维逻辑能力、审美能力等都还处于初步构建阶段。因此,在这一时期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用心感受美好的事物,逐步完成美育教育的渗透任务,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对此,教师可以采取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引进丰富的教学素材,为学生打造出更具趣味性的美术课堂,让学生在其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感受,在较为轻松且愉悦的状态下高效地掌握美术知识与技巧,并且达成让学生爱上美术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到“戏曲人物”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搭建丰富且真实的戏曲情境,并且引导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角色扮演戏曲人物的方式,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美,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实现美育教育的有效性[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小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在极大程度上与美育工作的开展不谋而合,满足现代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教学要求。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构建审美课堂情境,开展生活化美术教学,实现特色美术教育的有效落实。这样一来,对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美术素质和审美能力都有了极大程度的提升,推动学生素质能力的综合性提升,培养其正确的审美价值,促进其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莉.新美育时代小学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教育初探[J].试题与研究,2022(25):60-61.

[2]尚凤花.探析小学美术教育中美育的重要性[J].读写算,2022(21):58-60.

[3]鲁妮妮.大美育观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探索[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6):122-12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