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王雪

泗阳经济开发区学校 江苏省泗阳 223700

摘要

在新课程标准中主动强调了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通过创新能力的引导教学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小学语文中的学科知识,并且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养成,进一步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因此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积极的迎合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将创新能力培养落实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并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开放性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完善。


关键词

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正文


引言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在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时,需要深入地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且引领学生能够跳出以往学习中的束缚之处,从不同的思维来思考语文课本中的知识,更加灵活地回答教师在班级中所提出来的学习问题。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当前的语文学习水平,还有助于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转型,符合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

一、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因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述相关知识点时,一直用单一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并且在课堂中也没有和学生进行更多的互动和交流,学生按部就班地根据教师所提出来的教学内容来进行知识的学习,在这一教学背景下学生无法对课堂所讲述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入地思考以及研究,教师也没有留有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进行思考,有的学生在思考了一半之后,教师就进行了接下来的课堂知识的讲述,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较为严重的盲目情绪。小学阶段的语文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理解方面的问题,小学语文本身抽象性比较强的,一些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丰富,很难深入的理解语文课文背后的精髓以及作者的写作情感。长此以往,学生无法找到学习小学语文的正确方法以及正确技巧,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提高[1]

(二)固定化的教学思路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在课堂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以及课堂讲述的顺序,大多数都是按照课本的编排内容来进行的,长此以往会导致课堂教学太过固定化,无法为学生的思想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比如一部分教师先让学生大概了解这篇文章所描绘的内容之后,再分析作者思想情感,大多数的课堂都是按照这一方法来进行教学的,并没有全面的培育学生当前的创新能力,并且学生在这一被影响下,思维出现了严重的束缚问题。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提出来的问题大多数都是按照课本中的要求来对学生进行探究任务的布置,从整体上看这种教学模式太过僵化和固定化,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只是按部就班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只局限于教材中无法根据自身所感兴趣的内容以及自身的思考能力来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这种模式化的教学会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非常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点,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认为进行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只是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不需要融入自身的思考,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地提高,严重的限制了学生今后的良好发展。

(三)教师不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了对一些理论知识的讲述上,并没有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教师认为学生只要能够掌握课本中的语文知识就可以了,创新能力培养并不是那么重要,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文章讲解时,往往也是按照课本上所提供的内容来进行讲解。在这一教学背景下,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太过机械化,并且整个学习过程缺乏学生的思考因素,假如教师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长期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话,那么学生会逐渐地形成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在解答相关题目时都依靠教师所提供的解题技巧来进行学习,很容易让学生形成固定化的学习思维。与此同时,教师也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空白,学生无法结合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发展自身的学习思维,限制到学生的稳定发展。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在新课标背景下,为了提高学生当前的创新能力,教师需要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入手,灵活的分析文本中的内容。不同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认知某一个语句时的理解存在着不同,这体现了学生创新思维。文本作品往往是作者将内心情感和社会感知进行融合的载体,教师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在解读文本时从作者创作的视角来进行文本的深入性分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可以更加准确性的把握住作者创作的意图,还有助于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在创新发展中提高学生当前的阅读水平[2]

例如,讲解五年级上册《落花生》,这篇文章真实性地记录了作者在小时候种花生、收花生和吃花生等情景,如果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以情节入手,宣扬花生身上的良好品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以及主要的内容进行文本性的分析和解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所对作者的视角进行解读,教师要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者,从而让学生深入地分析文章中的内容。在后续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以及对花生的认知,说一下在花生身上还有哪些良好的品质,让学生多方位的发散自身的学习思路,配合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来进行深入的分析。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这篇文章为例,试着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主,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良好品质,全面地锻炼学生当前的创新思维。

(二)从编写者的角度进行阅读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综合化的教育模式,教师要让学生在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发散自身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编写者的角度来进行阅读学习,通过编写者导读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转变以往的学习角色,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文章中的内容。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有一个导语中提到:本单元课文将着重感受到每次成功中不可或缺的科学精神。教师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这个导语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且提炼出主要的关键词,通过这一个关键词,让学生更加有条理地进行文章的学习和阅读。在这一单元中设置了《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等文章等内容,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时,需要让学生分析这些文章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实际生活相互的连接,谈一下学生对科学精神的认知,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对整个单元内容进行更加深刻的认识以及把握,并且在说出自身想法时能够锻炼学生当前的创新能力,按照自身的理解进行文本内容的解读。

(三)课后练习题的创新锻炼

在课后练习题教学中,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力度,针对性地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习题,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入手来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当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有效的锻炼,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本质性地掌握文本中的内容。

例如,在班级中为学生讲解四年级下册《挑山工》这部分文章内容时,在课文中主要涵盖的是两个基本的课后内容,首先是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说一下自己学习的感受。之后要让学生深刻的体会这篇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在课后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把握文本中的内容自主性地设计相关的课后练习题,之后再交换其他同学的练习题来进行解答,使学生能够在编制练习题过程中有效地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文章分析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在编制过程中,教师不要太过干预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将自己最为感兴趣的内容,或者是自己的想法融入到课后题练习中,创新学生的练习方式,在编制练习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当前的创新能力。

结束语

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使小学语文符合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因此教师在班级教学中需要将创新因素落实到不同的教育环节中,改变以往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粗放而固定化的教学模式,更加考虑学生当前的成长需求根据课本中的内容,引领学生朝着不同的思路以外进行深入性的学习,抓住作者写作的意图,从而以课文为载体增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勤.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9(18):31-32.

[2]刘璐.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3):1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