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正文
国有企业经营范围与经营规模的扩大促使其获得了更高的市场地位,国有企业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市场竞争对国有企业带来的挑战,以此推动国有企业的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强化管理,能够避免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各种不可控的风险问题,减少内控风险对国有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解决现存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与重要性
(一)内在联系
国有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有效监督与风险防范工作的开展与内部控制工作息息相关;风险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高质量的风险识别、控制,实现对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降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水平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综合实力,也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同时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能够起到促进国有企业平稳运行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风险管理工作,都需要依靠国有企业内所有部门与职工的参与和配合,共同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的重点在于财务报表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与全面性,确保能够兼顾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与外部风险,而内部控制的重点在于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与企业的综合管理效率,两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
(二)重要性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是为了全面保证企业的高质量经营,从而完成企业制定的战略计划目标,实现对企业经营行为与业务活动的有效监督与控制。从某种角度来讲,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能够减轻企业因管理工作的漏洞导致出现生存危机和管理风险的可能性。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国有企业内部管控工作松懈,导致企业的经营管理陷入困境,不利于国有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通过强化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力度,能够有效提升国有企业的综合管理效率,将企业的经营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避免企业因经营风险问题而出现难以挽回的损失。在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任何一项工作的疏忽都有可能促使风险问题的发生,因此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应当面向企业的方方面面,对所有种类的风险问题进行评估与防范,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案,及时解决存在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风险问题。综上,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共同构成了提高国有企业管理效率与经营质量的重要策略。
二、现存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一)缺乏成熟的投资风险因素识别防范机制
现阶段,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在进行风险因素识别防范机制的制定时,并没有对国有企业的经营主体业务进行全面考察,更没有充分结合国有企业的经营体制分析其风险特征,导致风险因素识别防范机制的制定缺乏针对性。国有企业在对各个重大投资决策进行分析时缺乏充分且全面的考核,更是没有对投资、融资方法进行合理性分析。即便国有企业的经营体制决定其并没有承担较大的融资压力,但是如果缺乏对投资风险的科学预测,将会导致国有企业同样面临资金链断裂的严重风险[1]。还有部分国有企业将风险因素识别局限在投资工作本身上,忽略了国有企业其他方面的风险因素识别重要性,国有企业仍然将银行作为唯一的融资渠道,难以应对国有企业面临的更高难度的投资风险问题,导致风险因素识别防范机制不够成熟。
(二)难以发挥内控管理工作效能
内控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推动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工作效能的提升,同时有利于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现阶段,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内控管理体系都存在漏洞,难以发挥内控管理工作效能,同时还会给国有企业的发展管理造成风险。此外,国有企业现有的内控管理制度中有着很多冗余的现象,没有结合国有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设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导致内控管理工作效能低下。很多国有企业将内部控制工作划分至财务管理工作范畴中,没有建立一个健全且独立的管理部门,导致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受限,管理体系无法落实到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制约了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内部控制监管体系不健全
内部控制监管体系的顺利运转,促使国有企业各个部门之间都能够得到有效合作。国有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在实践落实的过程中,采用了形式各样的管理方法与资源,希望能有效减少国有企业的管理风险,实际上,内部控制监管体系却不够健全,存在漏洞与松懈的现象。同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现有的诸多管理制度与规范都没有真正落实,且缺乏严格的监管,监管体系的不健全给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内部控制监管不到位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与内部控制监管体系的不健全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
(四)未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
现阶段,部分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存在不健全的问题,财务管理制度内容难以与国有企业的所有部门与工作环节相契合,更无法实现与不同工作环节之间的融合应用,导致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有效性大打折扣[2]。同时,还有部分国有企业没有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职责职能进行明确划分,工作职能的模糊性严重影响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不利于保证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数据信息的完整度。此外,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作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核心,未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无法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工作的关系。
(五)不具备充足的风险防范意识
国有企业受到自身经营体制的影响,导致对风险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不具备充足的风险管理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过分关注企业自身经济水平的发展速度,不断拓展经营规模,追求经营业绩,忽略了国有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即便是央企也存在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现象,同时又因盲目投资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债务问题,国有企业的扩张仅仅局限在规模上,资源整合力度不足,经营管理问题被忽视。其次是风险防范能力薄弱,缺乏完善的责任制度,国有企业管理者风险管理意识较差,风险防范能力较差,且缺乏风险管理专业人才,没有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健全国有企业投资风险因素识别机制
国有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发展趋势与经营环境,总结现阶段的投资环境,并评估投资风险,对国有企业投资工作的主体风险展开预测,确保投资风险因素识别机制与国有企业的实际投资特点相匹配,全面提升风险因素的识别效率。国有企业应当综合分析投资工作的结构,并结合现如今的经济市场发展趋势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细化投资风险因素识别工作。此外,国有企业还要不断总结投资风险因素识别工作经验,充分明确工作人员在风险识别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相对应的培训活动,强化全员风险意识,为国有企业投资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奠定基础。同时,国有企业必须要不断优化融资方式,创新融资渠道,不再完全依赖于银行,有助于减轻国有企业的融资压力。最后,国有企业在对投资方案进行制定时,要强化对投资风险因素的有效识别,预测可能存在的风险过度集中问题,以此实现对各项投资风险防控资源的集中调控,确保国有企业的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满足国有企业风险管理工作需求。
(二)强化内部控制意识以提高内部控制工作效能
国有企业现如今面临着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趋势,因此国有企业必须要思考如何在市场发展的浪潮中能够始终占据一席之地,不仅要致力于开发高新技术,还要强化内控管理,促使国有企业内部能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内部控制工作环境,强化内部控制意识[3]。首先,要在国有企业内部大力宣传内控工作的重要性,全面提升国有企业各岗位员工的责任感与政治水平,建立积极向上的内部控制工作氛围。其次,定期开展与其相关的培训活动,让国有企业员工能够更加重视内部控制,充分落实内部控制意识的强化目标。最后,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人才队伍,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筛选出一批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人才,确保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工作内容的专一性,避免因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与工作时间有限,影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效能。
(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管体系
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效果,应结合国有企业的经营需求,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管体系,解决不够全面且严谨的监管工作现状问题。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管体系应当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首先,对财务内部监管制度进行完善,拓展审计监管工作范围,要求审计部门在助力各个部门财务工作落实的基础上,对可能出现在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问题进行预估和防范。其次,强化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确保内部控制工作不会受到国有企业高层领导的制约。此外,健全内部控制监管制度,促使国有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呈现出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良性工作氛围,约束不良行为的出现,进而减少财务风险问题。最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重点在于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调配合,积极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高质量开展奠定基础,保证内部控制获取信息的准确性与实效性,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决策支持作用。
(四)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制度
作为国有企业经营发展的命脉,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制度,能够帮助企业有效规避各种风险因素。首先要采用科学的财务管理工作方法,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案例经验,与国有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相结合,制定符合国有企业需求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其次,强化国有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严格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展开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最大程度的发挥财务管理工作效能。同时,要重视财务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通过专业性人才的引进,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提升一个档次。此外,应当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会大众的监督职能,政府职能部门通过第三方审计或财务税务检查工作了解国有企业的实际财务运营状况,同时发挥社会群众的监督推手作用,确保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没有任何漏洞。
(五)充分提高国有企业整体的风险防范意识
国有企业在完成各项经营管理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都必须要具备充足的风险防范意识,管理层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发现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因素,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杜绝风险问题的发生。首先,强化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水平建设,合理设置工作难度,使员工既能始终保持紧张的工作状态,又不至于打击其工作积极性[4]。例如,国有企业可以借助主题培训活动的开展,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及领衔人物,要求国有企业全员参与培训,从而充分提高国有企业整体的风险防范意识。其次,要明确了解国有企业风险管理与企业经营发展业务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紧密关联,风险管理意识与管理质量直接决定着国有企业能否获得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对国有企业资金财产的增值保值目标。最后,国有企业要强调风险管理的全员参与重要性,不仅要求专职人员从事风险管理工作,更要鼓励国有企业的普通员工与管理层一同积极参与进去,在国有企业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工作氛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直接影响着国有企业能否实现既定的战略发展目标,也决定着国有企业能否获得更高的综合竞争实力。基于此,必须要充分明确现阶段存在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通过健全国有企业投资风险因素识别机制;强化内部控制意识以提高内部控制工作效能;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管体系;完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充分提高国有企业整体的风险防范意识等路径,推动国有企业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为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助力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小荧.国企资产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0(10):69-70.
[2]程连贵,王志峰.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研究与对策[J].设备管理与维修,2022(5):1-3.
[3]张春颖.国有企业财会监督中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J].乡镇企业导报,2023(10):121-123.
[4]刘玉玲.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3(2):100-101,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