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立意的小学语文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初探 ——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
正文
引言
单元学习任务群注重单元内容的整合,发挥任务群的带动与引领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并不是独立的,通过设计单元学习任务群,促进单元内容的统筹整合,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提供有效指引。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中探索单元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策略很有意义。
一、小学语文单元学习任务群概述
(一)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原则
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由多篇文章组成,每个文章都相当于一个点,在设计单元学习任务群时,需要将每个点整合为一个整体,促进内部要素的相互联系,促进单元内部的有机统一。教师要有整体性的单元任务,在意识到单元教学要求差异的同时,注意单元学习内容之间不同形式的联系,进而促进单元内容的整合,而不是将每篇课文看作为孤立的个体。在促进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还要为教学过程赋予一定的情境,可见单元任务群设计要吻合“情境化”的原则。教师结合任务群的情境,设计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沉浸在单元任务群中,在完成情境学习任务的同时,锻炼个人的文本梳理、整合、判断能力,促进文本的纵深理解,最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1]。
(二)单元学习任务群教学意义
核心素养背景下,通过单元任务群设计,促进单元要素的整合,吻合课程教学发展的要求。在语文教学要求愈发精细的背景下,教学任务必须要真实,重视任务内容与现实的关联。任务群的应用,为教学与现实世界的结合提供了良好载体。基于任务群进行单元设计,意味着教学目标的整合度更高,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更加贴合,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单元任务群以单元主题为核心,有效统筹单元内的语文要素,促进单元目标与教学主题的融合,学生在任务群中获取的内容更加丰富,促进方面要求的统一,在保留学科工具性色彩的同时,为教学过程赋予更多人文气息。单元任务群的设计,为教学情境赋予真实性的色彩,引导学生准确联系生活环境与教学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单元任务群并非碎片知识的简单整合,而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另外,任务群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兼顾学生个性与共性的需求,也为开展多元化的评价奠定坚实基础。单元任务群的弹性空间较大,学生的发展余地更可观,有助于语文学习的提质增效。
二、小学语文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策略
(一)与语文核心素养相结合
核心素养立意下,语文教学过程要关注到学生文化自信、学科思维能力以及语文知识的运用情况。教师吃透核心素养的要求后,着力设计单元任务,让任务内容充分贴近教学情境,发挥教学情境的引导作用,不仅发掘学生的智力潜力,同时助力学生自主学习进程。以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单元主题在于“体会我国自然风景之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作为本单元任务群的基本落脚点。学生把握任务群的核心要素,借助任务群开展单元学习。任务群中的第一个任务是“列出天门山、雨后西湖、小兴安岭等本单元课文涉及到的景色的特征,并说明每一个景点最突出的景色,列举不同景点之间的异同点”。第二项任务是“凭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在地图中标出上述景点的位置,并简要描述该位置的地貌特征,并与课文文本中描绘的风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体会文章之美”。第三项任务是“结合文中描绘的景色特征以及个人对景点的理解,自主描绘简图并作为文章的配图,同时标注课文题目”。三项任务形成一个任务群,深刻融合核心素养的要求,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知识,品味课文景色描写,内心深处产生对祖国大好江山的崇敬之情,并通过亲手绘图表达这种情感,体现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成果。单元任务群与单元主题直接相关,整体性强,各项小任务之间紧密关联,兼顾整体学习与细节学习的需求,增强单元任务整体设计的实效[2]。
(二)建立结构化的任务群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很多神话素材课文,例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等。神话故事存在于想象空间,与学生的好奇心关系密切,吻合学生的兴趣点。教师设计“我的初步探索”任务,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神话故事以及相关的书籍、童话故事,让学生逐步走进神话世界,在拓展阅读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神话。教师借机开展“神话中的人物”游戏,激发学生的神话故事求知兴趣,让学生深刻融入到传说中的世界。学生经过神话素材的积累之后,自主尝试整理神话故事。通过个人的阅读理解与分析,对课文神话知识的前因后果由初步的认识,进而想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对形象的分析与把握更加精准。在“我来讲讲神话故事”任务中,学生运用课文学习成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深化故事的前因后果,对神话故事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将阅读成果转化为自己的见解,神话学习更有深度,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3]。
(三)建立过程性的评价方案
单元任务群学习效果的评价要全面科学,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原因,总结学习经验,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将过程性评价模式引入到任务评价体系中,吻合单元整体设计的要求,关注学生在任务学习中的点滴表现,评价对象更加全面。由于单元整体任务群内容全面、时间周期较长,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性更强,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的行为,为学生完成单元任务赋予更多动力。教师设计单元任务时,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在任务学习中大胆创新。以“做菜”主题任务群为例,教师并没有直接展示与主题相关的课文或者作业内容,而是成为学生的朋友,向学生发出“家访令”,希望到学生家中做客,并将话题转移到“做菜”。此时距离教师的家访还有一段时间,学生可以学习做菜,并在班级内分享自己学习做菜的过程。在课代表的带动下,全班学生都愿意分享自己的经历。由于课堂时间终究有限,让全部学生分享做菜经历并不现实,教师可以安排写作类任务,让学生把自己学做菜的经历写成小短文,让教师在文中就能品尝到饭菜香。教师在上述过程中,巧妙融合了课堂表达、主题写作等任务,形成单元任务群,同时保证了学生的参与空间,单元任务的操作空间大、实际意义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教师评价学生的作文时,也要考虑学生全过程的表现,让任务评价结果更合理,强化学生的作文思维。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群的过程中,教师要提供有效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学习过程的重点。以阅读类的任务群为例,教师指明阅读任务的重点。比如单元任务中安排了多篇小说,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小说中的人物特征,体会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作用,将教材中学习到的小说阅读技能运用在实践类任务中,促进阅读能力的转化与提升。教师将《中国古代神话》等整本书阅读任务纳入到单元任务中,根据学生的阅读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关注到学生的阅读习惯、频率和感受。教师要重视评价过程的作用,将其作为提升学生能力的必经之路,促进阅读习惯的内化。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通过反复阅读不断产生新的体会,还能在不同的语篇中对比总结,让单元整体任务教学更有效。
另外,在评价过程中要设定合理的评价尺度,保证评价结果合理公正。同样以神话类的单元任务为例,教师设定“我与想象中的角色有个约定”为主题,依次设计了“感知言说”、“理解想象”、“语言表达”等任务。在“感知言说”任务的评价中,结合的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关注学生能否完整的讲述故事内容,进而评价学生的想象力与感悟能力。在品味神话人物性格的过程中,考察学生对文中关键词句的敏感程度,并从中提取、总结人物的性格。在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时,将单元任务主题为主线,将“我”与想象中的角色作为主人公,编制完整的故事,让故事中的角色更有活力,让过程性评价更全面。需要注意的是,师生一同制定评价标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深刻融入到单元任务中[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要继续摸索单元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经验,进一步促进单元内容的高效整合,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提供更有效的指引,促进语文教学的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冯雪. 学习任务群下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研究[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23,(03):60-65.
[2]乔海平. 小学语文大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思考[J]. 求知导刊,2023,(04):5-7.
[3]蒋静. 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单元整体设计策略[J]. 安徽教育科研,2023,(01):16-18.
[4]杨洋. 基于语文素养的小学语文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初探[J]. 语文新读写,2023,(01):35-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