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策略探析
摘要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家园共育
正文
引言
幼儿园必须将保护幼儿的生命与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放在工作的第一位[1]。健康并非仅指身体上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
一、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众多幼儿园的教育观念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开始与国际主流接轨,但依旧存在部分教师、家长不重视幼儿心理健康,一味关注幼儿知识学习、身体发展的情况,导致部分幼儿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性格和情绪问题:过度敏感、任性、过度幻想、固执、爱哭闹、自卑等。(2)社会行为问题:爱发脾气、经常吵架、好争斗等。(3)行为习惯问题:吸吮手指、咬衣服、咬指甲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警示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切不可忽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良好的家园合作,助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策略
(一)分享教育方法,转变家长理念
针对当前幼儿存在的心理问题,幼儿园应分享教育方法,转变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实现家园共育。对此,笔者建议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其一,分享讲座指导,使家长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例如,幼儿园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讲座,为其分享幼儿负面情绪对注意力的影响,旨在提醒家长注意观察幼儿的情绪波动;同时,还要告知家长,幼儿在积累了一定的负面情绪后,就会诱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如焦虑、自卑、恐惧等。此外,幼儿园教师还可在讲座上举某些实例,让家长对心理健康的内涵有更直观的理解,从而更积极地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重视。其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视频的录制。在提高家长重视程度后,教师可录制一些与心理教育相关的视频,帮助家长掌握更多正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活动中,幼儿可以探索各种各样的玩法,通过一次次努力克服困难,不断加深自我认识,获得成功的喜悦。“解放孩子的双手”,意思是鼓励幼儿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当通过努力终于获得成功后,幼儿的自信心也随之增强,也就更有勇气去面对其他困难了。参加有一定难度且具有挑战性的体育活动,是帮助幼儿形成自我概念、树立自信心的有效手段。当幼儿每战胜一次挑战,他就获得了一次成功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如教师可利用早点的机会,引导幼儿感知食物会经过身体的哪些地方,在讨论和练习中获得自然生动的知识和经验。同时需要注意,教师不可一味分享理论知识,应更多地融入一些实例,因为对于家长而言,单一的理论知识较为枯燥,也不利于理解。比如,未对幼儿直接做出批评,事实上表达了自身对幼儿的信任。教师采用此种方式更易与幼儿进行沟通,取得幼儿的信任,也有助于保护幼儿,不会使之产生自卑、畏惧等心理。家长在此种直观视频的引导下,更易掌握幼儿教育方法,从而正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巧用信息技术,密切家园交流
幼儿在认识事物时,倾向于从自身的身体、动作或观念出发。在进行某项思维活动或体育活动时,教师仅从幼儿自身的角度考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引导他们既能认识自身又能认识事物,并能将自己与客体区别开来,从客体的性质和特点出发。以游戏“捉迷藏”为例,年龄小的幼儿起初只知道自己看不见别人,那么别人也就看不见自己了,因此只会把自己的头藏起来,而不晓得身体露在外面会被很快发现。但经过多次的游戏,互换角色后,幼儿就会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学会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一方面,依托网络平台,健全交流机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诸多网络交流平台,如钉钉、微信、QQ等出现。对此,教师可利用这些网络平台建立班级钉钉群、微信群或QQ群。在群内,教师不仅能为家长分享一些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方法,还可分享幼儿近期的表现、情绪变化情况等;同时,也可鼓励家长分享自己的一些育儿心得,或是教育难题等,让群内成员通过共同思考,得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此种沟通方式不仅能实现教师和家长的有效沟通,还能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幼儿的情况,同时能帮助家长掌握更多解决幼儿心理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建立电子档案。除了利用网络平台,教师也应建立电子档案,以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情况。比如,班内有名幼儿不爱分享东西,且较为霸道,对教师也时常不理睬。在与家长交流后,笔者得知,他们是中年得子,平时对孩子较为溺爱,导致孩子出现这些问题。在掌握了实际情况后,笔者在电子档案中对该幼儿近期的园内表现进行了记录,然后根据这一档案,与家长进行了交流,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此种教育方式的后果,了解幼儿存在的具体问题。最后,笔者与家长一同制订了教育计划,实现了良好的家园互动。
(三)丰富教育活动,促进健康发展
第一,设计主题课堂。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的长期引导,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所以,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教师应着手主题课堂的设计,即每周专门组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课,鼓励幼儿用正确的方法发泄不良情绪、进行表达,通过此种课堂引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此外,教师可根据幼儿每周实际发生的事情进行主题设计。比如,某个月,班内有几名幼儿过生日,有的家长为幼儿订了蛋糕送到幼儿园,有的家长没订,这就可能致使个别幼儿出现不良情绪,如失望、生气等。对此,教师可设计“盲目攀比心理不可取”的课堂活动,组织家长和幼儿一同参与,通过主题课堂让幼儿懂得盲目攀比是不正确的,进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第二,设计亲子游戏,加强亲子交流。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高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对此,教师可设计和分享一些心理健康主题的亲子游戏,让幼儿与家长积极参与,在参与中构建更为和谐的亲子关系。保证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是教师的职责。然而,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地等待给予,而应让幼儿主动学会去获得。教师可通过开展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把安全内容融入幼儿喜欢的游戏中,也可利用各种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育方式,自然而然地引导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基本的安全知识教育,以此培养、发展和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意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也是幼儿自我保护教育的重要部分。如:正确系鞋带且要系得牢,可以避免摔倒跌伤;吃东西时不嬉笑打闹,可避免食物呛进气管;有多人同时准备做一件事时,要主动自觉地排队……这些良好习惯的培养需时常加以训练,并要学会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完成,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建立良好的生活行为,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
(四)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
每个幼儿都渴望爱与被爱,这是幼儿成长中的心理需要,也是他们最初人格形成的基点,其核心就是感受和体验。教师不经意的言行,会成为幼儿判别自己是否被爱的依据。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和每个幼儿交谈、交往,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当幼儿取得成功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当幼儿遇到困难或遭遇挫折时,能主动走上前去摸摸他们的头,抱抱他们,始终面带微笑询问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的诉说并做出反应,时时让幼儿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当然,我们也可以适当地让幼儿遭遇些困难、经历点挫折、接受些批评、经受些磨练,只要掌握好尺度,不超过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并鼓励他们正确对待,那么就是积极的训练。这种训练是早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也是极其珍贵的。
结语: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因素非常多,幼儿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在教育中的总结工作,积极引导和支持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行为,让幼儿在园可以有更好的生长环境,使幼儿的心理可以得到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总之,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源自家庭,形成于社会,显现于学校,所以,要想取得理想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就不能忽视家园共育的作用。本文从教育理念、沟通交流及教育活动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实现家园共育,以及如何在家园共育的支持下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使其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武海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08):112-113.
[2]吴洁贤.陪孩子成长: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的困境和策略[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02):138-139.
[3]孟庆梅.学前教育视角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祖国,2019(15):202.
[4]张永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途径及策略:以幼儿园教学活动为例[J].赤子,2019(12):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