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实现管理规范化
摘要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规范化
正文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加强财务内控,不仅是提升单位管理水平、防范财务风险的需要,也是推动单位治理现代化、确保财政资金安全、透明运行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完善财务内控制度,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规范化,以期为相关单位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其财务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机制通过规范财务流程、强化会计核算和监督检查,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也为外部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了可靠的财务信息。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识别和评估财务活动中的潜在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防范。同时,内部控制机制还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优化财务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可以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益,为单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务支持。财务内部控制是单位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内部监督和制约,促进单位内部管理机制的完善。这有助于提升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增强单位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规范和要求不断提高,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已成为单位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单位能够更好地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因违规行为而受到处罚。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其财务活动的透明度和规范性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的信任。通过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单位能够向社会展示其良好的财务管理能力和诚信形象,提升社会公信力[1]。
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现状
2.1财务内控意识相对薄弱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对财务内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导致内控建设滞后。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和内控意识不一,部分人员缺乏必要的财务知识和内控技能,影响了内控的有效实施。虽然许多单位制定了财务内控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执行不严格,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导致制度流于形式。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手工操作多,容易出现错误和漏洞,影响了内控的效率和效果。单位对财务人员的内控培训不足,缺乏系统的培训计划和持续的教育机制,使得财务人员的内控意识和能力难以提升。外部监管机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监督不够,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导致单位内部缺乏加强内控的动力。
2.2财务内控制度实用性不强,可操作性差
一些财务内控制度在设计时可能过于理论化,没有充分考虑实际操作中的具体情况,导致制度与实际工作脱节,难以有效执行。制度可能缺乏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具体操作指南,使得员工在执行时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具体操作。即使有好的制度,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执行机制,员工可能不会严格遵守,导致制度形同虚设。员工对于财务内控制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导致在实际操作中无法正确执行制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内控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如财务软件、电子审批系统等。如果技术支持不足,会影响制度的执行效率和效果。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政策调整、市场变化等,可能使得原有的财务内控制度不再适应新的情况,需要及时调整和更新。单位内部的文化和习惯也可能影响财务内控制度的执行,如果单位内部缺乏对内控重要性的认识,或者存在不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都会影响制度的实用性[2]。
2.3财务岗位分工控制不明晰
在财务内控制度的设计阶段,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岗位分工的合理性和明确性,导致岗位职责界定不清,权限和责任分配不明确。财务部门的人员配置可能不合理,如人员数量不足、专业能力不匹配等,导致岗位分工难以实现精细化管理。财务工作流程可能缺乏标准化,没有明确的操作指南和流程图,使得不同岗位之间的分工和协作不够清晰。财务部门内部以及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导致信息传递不畅,岗位分工执行中出现偏差。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使得岗位分工的执行情况无法得到有效监控,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难以评估。财务部门人员流动频繁,新员工对岗位职责的理解和执行可能与原有分工不一致,导致岗位分工控制出现混乱。单位内部可能存在一些不良的工作习惯和文化,如“一人多岗”、“职责交叉”等,这些习惯和文化会影响岗位分工的明确性和执行效果。
2.4财务和单位业务脱节,资产管理存在缺陷
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可能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导致财务管理无法及时反映业务活动的实际情况,从而造成财务与业务的脱节。财务内控制度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业务流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导致制度与实际业务操作不匹配,难以有效执行。资产管理制度可能存在漏洞或不完善之处,如资产采购、使用、维护、报废等环节缺乏明确的规范和流程,导致资产管理存在缺陷。即使有完善的制度,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执行机制,员工可能不会严格遵守,导致资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员工对于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具体操作流程的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导致在实际操作中无法正确执行资产管理制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资产管理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如资产管理系统、条码技术等。如果技术支持不足,会影响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政策调整、市场变化等,可能使得原有的资产管理制度不再适应新的情况,需要及时调整和更新。单位内部的文化和习惯也可能影响资产管理的执行,如果单位内部缺乏对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或者存在不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都会影响资产管理的有效性[3]。
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机制的优化策略
3.1优化财务内控机制
建立和完善财务内控制度,明确财务管理流程、职责分工和操作规范,确保每一项财务活动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制度应涵盖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内部审计等各个方面,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内控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财务管理软件、电子支付系统、网络审批平台等,实现财务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和分析,提高财务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减少人为错误和舞弊行为。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定期对财务活动进行审计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同时,加强对关键岗位和敏感业务的监督,确保财务活动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确保能够熟练掌握财务内控制度,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营造一个诚信、透明、责任明确的财务管理文化,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内控建设,自觉遵守财务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
3.2做好财务内控的规划工作
明确内控目标,确保财务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单位规章制度,同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次,建立健全财务内控组织结构,明确财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再次,完善财务内控制度,包括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会计核算、内部审计等各个环节,确保制度科学、合理、可操作。加强财务内控的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电子财务系统、大数据分析等,提高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降低人为错误和舞弊风险。同时,定期对财务内控进行评估和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确保内控机制的有效运行。
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和内控意识,确保能够熟练掌握财务内控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内控工作,对违反内控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政策调整、市场变化等,及时调整内控策略,确保内控机制的适应性和前瞻性。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水平,保障单位财务安全,促进单位健康稳定发展[4]。
3.3加大财务内部控制执行力度
强化制度建设。单位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财务管理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项财务活动的标准和流程,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提升执行力。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同时,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对财务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优化流程管理。对财务流程进行梳理和优化,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手续,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引入信息化手段,如财务管理软件、电子审批系统等,实现财务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提升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财务安全。同时,加强对关键岗位和重要环节的控制,防止财务舞弊和滥用职权行为的发生。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通过宣传教育,树立全员参与财务内部控制的意识,形成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不断完善和优化财务内部控制机制,确保财务管理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3.4强化财务内控执行监督能力
建立清晰的监督责任体系,明确内部审计、财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监督职责,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监督,形成层层把关的监督网络。制定详细的监督流程和标准,包括定期审计计划、专项审计方案、异常情况处理机制等,确保监督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利用信息化工具,如财务管理软件、电子审批系统、数据分析平台等,实现对财务活动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提高监督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定期对监督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法律法规教育,提升专业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确保能够有效执行监督职责。通过设立奖励制度,对严格执行内控制度、发现重大问题的监督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对监督不力、失职渎职的行为进行问责,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倡导全员参与的内控文化,鼓励员工主动发现问题、报告问题,形成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监督氛围。
3.5建立财务管理人才队伍
明确财务管理人才的选拔标准。在选拔财务管理人员时,应注重其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职业道德,确保人才队伍的专业性和可靠性。同时,建立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加强财务管理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定期组织财务知识和内控技能的培训,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培训内容应涵盖最新的财务政策、法规和内控理论,以及实际操作技能,确保财务人员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
优化财务管理人才的结构。根据单位财务管理的需求,合理配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财务人员,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财务管理团队。同时,注重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的财务管理人才,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人才的流动和晋升机制。通过内部选拔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为财务人员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激发其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同时,建立公平、透明的评价体系,确保财务人员的晋升和流动公正合理。营造良好的财务管理文化。通过建立诚信、责任、创新的财务管理文化,引导财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价值观,提高其对财务内控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5]。
结语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是实现管理规范化的关键。内控体系的完善对于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防范财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行政事业单位应持续优化内控机制,加强人员培训,提升信息化水平,确保财务活动的透明与高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利益,保障国家资产的安全与增值,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晓伟.新形势下如何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J].新理财(政府理财),2022,(12):44-46.
[2]林臣智.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优化分析[J].财会学习,2022,(33):43-45.
[3]姜瑛瑛.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中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应用研究[J].财经界,2022,(33):114-116.
[4]吴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存在的问题及对应措施分析[J].大众投资指南,2022,(21):146-148.
[5]张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大众投资指南,2022,(20):77-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