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幼小衔接活动策略分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朱敏勤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洲幼儿园,江苏苏州 2151000

摘要

幼小衔接是儿童教育路径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幼儿从幼儿园的游乐式学习向小学的系统化知识学习的转变,本文专注于幼小衔接阶段游戏课程的精细化设计,以课程游戏化为手段,提升幼儿的学习效率和环境适应能力,为其即将开始的小学学习打造坚实的基础。本文深入探索了在满足教育大纲要求的同时,如何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教学活动,使幼儿能顺利过渡到小学教育,同时培育他们的学习习惯与生活自理能力,与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相呼应,也是对幼小衔接教育改革的一次深入实践。


关键词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幼小衔接;活动

正文


幼儿园与小学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环境与方法,幼儿园倾向于在游戏中引导学习,小学则更注重知识的结构化传授,幼小衔接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个阶段,幼儿需逐渐学会更加独立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游戏课程的巧妙安排成为帮助他们顺利过渡的桥梁。本文通过游戏化教学手段,旨在为幼儿营造既轻松又富有成效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娱乐中积累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迎接小学阶段挑战做好全面准备,本文深入探讨游戏课程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实施细节,旨在为教育从业者提供实用参考,共同推进幼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一、幼小衔接概念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之间的重要过渡环节,旨在确保孩子能够顺利地从幼儿园的游戏化学习模式转变为小学的知识性学习模式。由于幼儿园与小学在孩子发展要求、教学方法和学习形式上差异显著,幼小衔接在幼儿成长道路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目标是协助孩子平稳地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学习环境,逐渐过渡到以系统学习知识为主的小学学习环境,关乎学习方式的转变,涉及到孩子心理、情感及社交等多方面的适应。为实现这一平稳过渡,需要家长与教师共同努力,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幼小衔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习态度与情感发展,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二、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意识薄弱

在我国,幼儿园与小学作为两个独立的教育阶段,其办学结构和空间上的分离导致了衔接的障碍,目前,幼小衔接的工作主要由幼儿园单方面推进,小学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对于如何减缓知识难度、调整教学方式以及生活作息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显得不足。单向衔接模式使许多小学一年级新生难以迅速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常常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期,甚至有些新生因难以适应新的学习方式而产生抵触情绪。

(二)幼儿园超标、超前学习现象严重

由于家长对教育的过度焦虑,许多幼儿园为满足家长需求,过早引入小学课程内容,这种做法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学习压力。超前学习往往只是形成短期记忆,并未真正达到知识的掌握,反而可能导致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出现学习困难、厌学等问题,对其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家长认识片面,科学幼小衔接难以有效开展

部分家长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以及教育方式方法了解不足,又对幼儿能否适应小学生活存在担忧,幼小衔接过程中,可能采取不科学或急功近利的教育方法,过于关注幼儿的学习成绩,忽视其他重要能力如社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的培养。片面的教育观念可能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导致他们在进入小学后出现能力发展不均衡问题。

三、幼小衔接阶段游戏化课程活动的有效措施

(一)通过语言活动游戏化教学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

幼儿教育中,对幼儿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由于幼儿园与小学环境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尤其是学生人数的变化,这对幼儿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园阶段,由于师幼比例相对宽松,教师可以更加充分地关注到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并促进他们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随着幼儿进入小学,学生数量增加,这就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丰富的词汇量,才能在学习和社交中游刃有余。为有效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化的语言教学活动来实现这一目标,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融入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语言游戏,可以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帮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提升语言能力。

例如,在语言区角活动中,教师可以巧妙利用绘本故事,引导幼儿参与角色扮演游戏,通过扮演绘本故事中的角色,幼儿可以重现拓展故事中的对话情节,极大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与沟通兴趣。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促进语言能力的自然发展,丰富个人的词汇量,更有效地提升自身语言表达水平。游戏化的语言教学活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还能为他们未来的小学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看,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培养他们在公共场合自我表达的能力,也为幼儿提供了展示自我、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平台,这种教学方法既富有新意,又体现教师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深入思考,是幼小衔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二)通过实践活动游戏化教学培养幼儿的实践动手能力

幼儿园阶段,孩子们的性格往往自由而随性,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幼儿时期的典型特征,随着他们即将迈入小学,性格的塑造与习惯的养成进入关键时期。小学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孩子们性格的磨砺和习惯的养成,幼小衔接过程中,必须着重培养幼儿的实践动手能力,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纪律性与行为规范。

为实现这一目标,实践类游戏活动被证明是一种极富成效的教育方法,通过融入游戏元素的实践活动,能够适当引导孩子们的纪律性与行为规范,通过团体游戏强化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种教学方式与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相契合,使他们在游戏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各项基本能力。

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巧妙设计一些需要孩子们动手参与的实践游戏,如搭积木、拼图等益智类游戏,这些游戏能锻炼孩子们的手眼协调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耐心与专注度。通过设定清晰明确的游戏规则和目标,教师还可以教导孩子们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以及如何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

除此之外,团体游戏在培养孩子们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团体游戏中,孩子们需与其他伙伴紧密合作,共同完成游戏任务,学会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深刻领悟到团队合作的力量与重要性。

(三)通过艺术活动游戏化教学培养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学实践中,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与游戏化教学紧密结合,为幼儿提供了多样化、全方位的艺术感知与体验机会,艺术作为情感表达与体验的桥梁,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幼儿步入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艺术表现和学习基础,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计的游戏化艺术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幼儿成为活动主体,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艺术创作,这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游戏化艺术教学方式,丰富了幼儿的艺术体验,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想象力,在艺术的世界里,幼儿可以自由挥洒他们的情感,通过画作、音符、舞蹈等艺术形式,展现独特的内心世界,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全面提升自身艺术素养与综合能力。

(四)开展家园合作

课程游戏化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幼小衔接教育的成功不再仅仅是幼儿园和教师的责任,家长的参与和配合也变得尤为关键,幼儿园必须深化家园合作,积极向家长传递课程游戏化的核心理念和实施价值。

为实现家园教育的同步与共鸣,幼儿园与教师需承担起宣传与教育的双重角色,引导家长正确理解和接纳课程游戏化的教育理念宣传工作的同时,更应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参与游戏化的教学活动,让他们从实践中感受游戏化教学的独特魅力和对幼儿成长的深远影响。

为确保家园合作的实际效果,幼儿园需策划并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如定期开展“家长教学日”,让家长身临其境地体验游戏化教学的全过程,深入了解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孩子的学习动态。可以邀请儿童教育专家为家长开设专题讲座,提供科学育儿的专业指导。旨在让家长不仅了解游戏化教学的具体操作,领悟到这种教学模式在促进孩子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家园的紧密合作将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全面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这种合作模式将极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将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理解,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与小学,作为教育连续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与环境有着明显的区别,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性不言而喻。为让孩子们能够平稳地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日常教学中灵活地穿插游戏教育,这样既贴合了幼儿的发展特点,又能确保教学质量。教师需深入领会课程游戏化的核心理念,用心规划游戏化的教学内容,借助科学的教学手段,为孩子们打造寓教于乐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孩子们可以在玩乐中学习,更好地为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铺平道路,此举可以帮助孩子们迅速融入新环境,对其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高洁.面向儿童未来的幼小衔接课程群建构[J].江苏教育,202218):56-58.

[2]朱雷.破解小学科教研困局:线上线下跨校教研融合[J].基础教育课程,202122):72-75.

[3]李木金.幼儿园幼小衔接课程开发与应用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2312):109-112.

[4]张鲤芯.基于幼小衔接的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探究[J].教师,20232):81-83.

 

 


...


阅读全文